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近两年分娩量急剧攀升,但是很多妈妈对于母乳喂养的知识却依然停留在奶奶说姥姥说的的阶段,导致部分宝宝们没有及时有效以及长期地获得母乳喂养。有一句话说是这样说的,母乳喂养最大的天敌不是年龄、不是机体差异,而是来自妈妈知识的匮乏、身心的疲惫和脆弱、以及是来自部分母婴接触者的误导。
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分析一些常见的母乳喂养误区。
母乳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好的粮食。母乳喂养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神经发育。对于妈妈而言,首先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可以每天消耗500左右的卡路里,帮助妈妈尽快恢复体型,还可以促进亲子的感情。我国0-6月龄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27.8%,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确定的50%纯母乳喂养率目标。而出现该状况其中一个原因是存在母乳喂养的误区。
误区一:产后1-3天,产妇乳汁分泌量较少,需添加配方奶过渡,否则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产后开奶前应让宝宝早吸吮,多吸吮(每天至少8次吸吮喂养,每次不少于15min),引导催乳素分泌高峰,促进乳汁的分泌。而并不是首先考虑使用配方奶粉过渡。
误区二:由于初乳颜色偏黄,比较粘稠,有些人认为看上去脏脏的,某些老人家认为不能给宝宝吃,需要挤掉。
初乳,被誉为“人体的软黄金”,富含免疫成分和生长因子,为新生儿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和能量,增强了机体的免疫系统,更是大大提高了早产宝宝,低体重宝宝的存活率。因此,初乳是何其珍贵,根本无需挤掉。
误区三:有些妈妈自觉母乳不足,就会拉长两次哺乳的间隙时间,来使母乳量增多。
母乳分泌量的多少与过度的拉长哺乳的间隙时间并非成正比。简单而言,间隔3个小时的母乳量并非比间隔6个小时的母乳量少。母乳是越吸越多的。需要母乳分泌量的增多,最终办法是增加宝宝的吸吮次数,并非拉开母乳喂养的间隙时间。
误区四:妈妈得了急性乳腺炎,乳房脓肿,或伴发热,体温超过38℃后就要停止哺乳,否则会导致宝宝感染或影响发育?或者说超过38℃的体温,乳汁会变质?
保持哺乳,对于患有乳腺炎或乳房脓肿的妈妈康复和宝宝的健康都很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了继续母乳喂养对婴儿来说是基本安全的,即使出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数据指出,当妈妈处于炎症期间,母乳中的抗体成分比妈妈处于正常身体状况时要多得多,宝宝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抗体来防御疾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母乳喂养医学会,德国科学医学联合协会等指南都推荐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都无需停止哺乳,除非有医学指征。
误区五:乳头出现白点或伴有乳房局部肿胀者;或乳头出现水泡,需要停止哺乳?
乳头出现的白点及局部肿胀,多是由于乳腺管不通畅,或有分泌物及污垢使乳管口堵塞。可以通过宝宝多吸吮及手法挤奶处理。
乳头出现水泡,多是由于宝宝嘴巴和妈妈乳房的衔接姿势不当,不能进行有效的吸吮,导致乳头表面压力过大而形成水泡。其次,也有可能是妈妈使用吸奶器不当导致。当乳头出现水泡时,若体积不大,可以不处理;若体积较大,可以用无菌性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液体,保存创面,继续喂奶。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母亲都希望可以提供给宝宝最好的一切。希望各位妈妈可以科学有效地进行母乳喂养,为宝宝,为自己,为家庭负责。